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6-09-14浏览次数:2727


20141213-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我省视察指导工作,专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全省上下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按照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由省委常委、副省长分别牵头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重要的调研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积极投身“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伟大实践,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讲话精神统一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殷切希望江苏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

  1.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首次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向我们发出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动员令,为江苏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任务,为江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江苏的巨大关怀,饱含了对江苏发展的殷殷嘱托,赋予了江苏新的重要责任,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工作,对于我们谋划“十三五”发展,对于江苏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为江苏发展把脉指向、量体裁衣,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内涵极为丰富。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实质,以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要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切实增强“协调推进”的理性自觉;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切实增强不辱使命的发展信心;牢牢把握“建设新江苏”的最新定位,切实增强谱写新篇的历史责任;牢牢把握“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点任务,切实增强勇攀新高的进取精神;牢牢把握“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谆谆嘱托,切实增强先行先试的担当意识。

  3.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全省各级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学习贯彻和宣传宣讲,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核心内容,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作为新闻宣传的重大题材,使讲话精神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引领和力量之源。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笃信笃行,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以此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着力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坚决贯彻落实,以此指导和推动江苏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4.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首次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两个轮子,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最先提出地,也要成为率先践行者。要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使“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把“四个全面”贯穿于“建设新江苏”的全过程,做到全面小康建设不留尾巴,全面深化改革不留例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留空白,全面从严治党不留死角,锲而不舍推进,勇于实践创新,努力在践行“四个全面”上创造特色、走在前列。

  5.牢记“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殷切希望和一以贯之的要求。要从江苏走过的发展历程、所处的历史方位来认识“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更加自觉地把“两个率先”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来对标,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要进一步明确“两个率先”的阶段性任务,把全面小康建设作为全省特别是苏中、苏北的主要任务,扎扎实实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苏南要在夯实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走在前面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全省发展探路。要深刻认识“两个率先”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简单看数字结果,更加清醒理性务实地抓工作干事业,努力使“两个率先”的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6.明确“建设新江苏”的实践内涵。“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定位,是中国梦江苏篇章的生动描绘。要根据面临的时代背景、群众的期盼愿望、自身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拓展和明确“新江苏”的实践内涵,以扎实的工作和过硬的成果,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经济强,就是要强在创新能力上、强在质量效益上、强在经济结构上、强在企业活力上、强在特色优势上。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标志,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干部分,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市场主体充满旺盛活力,整个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百姓富,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

   ——环境美,就是要拥有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努力实现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江苏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大地,让江苏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

   ——社会文明程度高,就是要有共同精神家园、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高、社会风尚好、文化软实力强,公平正义得到保障,尊法守法成为习惯,诚信友善蔚为风气,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7.突出“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点任务。“五个迈上新台阶”是“建设新江苏”的重点任务,也是具体路径。要逐条逐项进行谋划、展开部署,明确细化落实的目标任务,扎扎实实加以推进,做到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各项工作创造特色、走在前列。要切实强化“上台阶”的自觉意识,对目前处于什么台阶、下一步迈上什么台阶、如何迈上新台阶,都要有透彻的认识、拿出管用的招数,推动事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要把“八项工程”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主抓手,围绕总书记的讲话要求进行对标对号,对已有思路举措进行全面拓展、梳理和深化,突出工作重点,简化优化考核办法,使之常抓常新,更加务实有效。

  三、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个关键,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江苏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到2020年,GDP增加到1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1万亿元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到9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城镇化率提升到72%左右。

  8.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与方向,继续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做好“加减法”,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干部分。到2017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6.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左右。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4%左右。

  做实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重点专项,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努力在占领产业制高点、扩大市场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有新突破。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17年全省建成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50家左右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提升,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聚带。

  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数字化制造,深入推进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机器换人”、劳动力素质提升、管理创新等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到2017年全省压缩钢铁产能700万吨、水泥产能1000万吨以上、普通平板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以上、船舶产能1000万载重吨。加快推进建筑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

  9.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高新区为主阵地,抓住用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创新型省份试点等重大机遇,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到2020年,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左右,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江苏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继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并着力提高建设水平,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盟建设,着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协同能力。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高效配置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城市、园区建设,促进区域内创新组织的集成联动,形成全省具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高起点规划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高新区、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努力将示范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支持科技资源向苏北地区流动。进一步优化高新园区布局,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国际研发合作。

  更大力度培养和集聚创业创新人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实行载体、项目、金融、服务联动配套,大力引进和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发展条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四个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科技与金融、保险结合试点,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健全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在全省推广实施六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在苏南推广实施四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其他先行先试政策,更大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0.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等举措,加大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力度,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试点,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出台行政审批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和以信用为重点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三方评估工作。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试点。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有序流转、相互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落实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工作。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市场规则。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推进服务价格分类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以市场为主决定价格的机制。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专项资金改基金”模式,建立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逐步退出机制。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税制改革,将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和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切实加强国地税合作,实现税制调整的平滑过渡。

  促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扩大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1.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主动服务、主动融入中央对外工作大局,深入推进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支持优势传统企业提升技术、品牌和服务水平,扩大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产品出口,增强以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继续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打造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力争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有较快提升。科学评估利用外资绩效,引导各地从注重吸引制造业外资项目,转向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双轮驱动”。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财税金融支持体系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加快推进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更多的江苏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制定实施意见,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以连云港这个东桥头堡为支点,以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这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依托,以省内的重要开放平台为载体,积极呼应中央的战略构想,主动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加快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中哈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启动实施东海中捷经贸示范区和上合组织经贸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与中亚、东北亚、中西部地区合作,在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商贸流通等方面主动作为、率先突破。加强对沿东陇海经济带建设的研究规划和政策支持。

  推进开放创新和综合改革。抓紧落实推广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和政府监管等方面的35项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发挥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的优势,积极争取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争取赋予全省特殊区域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水平。

  12.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突出重点、系统治理、全面管控、强化治本,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实施成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不低于72%,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66%,劣于Ⅴ类水质比例小于5%,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0%,林木覆盖率达到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守住耕地保护、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2015年底前,各省辖市全部出台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办法和补偿政策。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到2017年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环保产业、绿色制造,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工作,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节能、节地、节水、环境等市场准入新标准,严格实施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推进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到201770%以上的国家级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到20208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增加森林碳汇,筑牢生态屏障。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示范创建,率先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狠抓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认真落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建成省市两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确保2017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0%。扎实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境内长江、淮河、南水北调沿线、重点湖泊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水源地整治、区域供水,加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沿海化工园区污染整治。持续开展城市和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预防与修复。2020年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制定落实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意见,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主体功能区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估办法,逐步把“绿评”扩大到所有县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指标比重,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破坏责任终身追究办法。切实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危害生态的各类刑事犯罪,探索开展环境公益诉讼。

  13.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径。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重点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努力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努力做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富民强村,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形成不同区域各展特色、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大力促进苏中跨江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高效衔接沿江城市的多层次快速交通网络。继续对苏北实施“一市一策”,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重点帮扶工程,加快苏北铁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到2020年,苏中和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比2014年提高3个百分点。促进沿海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陆海统筹,优化完善港口布局和功能,扎实推进临海城镇带建设,有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培育江苏经济新增长极。

  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国家级新区,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支点和经济增长极。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的两翼联动,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更好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加强同长江中上游地区协作配合,坚持错位发展,发挥江海联动优势,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按照带好头、领好向的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物质技术装备、可持续发展和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力争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目标要求。

  14.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发展土地经营规模100-300亩的农户家庭农场,每年培育200家左右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试点,每年培育20万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涉农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型经营主体队伍,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发展现代农业。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每年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0个,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扶持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15.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业、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品牌,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综合产能,提高单产水平,保证供需平衡、口粮自给。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景观旅游镇村和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推动电商和实体流通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6.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为主,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新增旱涝保收农田100万亩、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左右。大力支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推进农机农艺配套,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85%左右。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0年提高到70%

  17.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和方式。健全财政农业投入与信贷、保险、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引导更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2016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7年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县域全覆盖。

  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文化强省的目标内涵,增加社会文明程度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高的新要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以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为主抓手,更加突出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人的精神建设和人的现代化,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强的思想文化高地。

  18.深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新布局,深化对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中国道路、“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推动讲话精神由党政机关向基层一线延伸,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举办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层论坛,推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丛书或党员干部读本、“五个迈上新台阶”研究文丛等战略性、对策性成果。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构建新型智库。

  19.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教育,广泛探索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精神动力。注重深层融入,健全和规范各方面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司法、行政行为,健全和规范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行业标准,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各个方面。

  进一步加强权威解读和宣传阐释,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突出抓好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深化“江苏最美乡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弘扬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活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传播网络正能量,强化依法管网力度,清朗网络空间。

  注重文化滋养,用活历史资源,弘扬时代精神。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组织开展江苏文脉研究,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用和管理,实施红色文化研究工程,继承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提升全社会的精神追求。

  20.推动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文艺的力量。制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办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多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正确文艺立场,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抓好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历史题材、以江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地域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视角的民生题材创作生产。深入实施“五个一批”等重点文化人才工程,推进“百名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引进计划”。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常态化、长效化。

  2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试行向国有独资及控股文化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形成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修订志愿服务条例,为全国文化法治建设探路。

  22.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城乡信息化建设规划,着力发展综合性文化设施,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更加注重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公共文化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专业艺术院团、艺术院校等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制度。深入推进书香江苏建设,大力开展普及性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带动全民文化素养提升。

  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合作、文化旅游结合、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升工程,提高集聚集约水平。研究制定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23.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制定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五年规划,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注重讲好江苏精彩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江苏形象。深化“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等活动品牌建设,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制定加强文化贸易的政策措施,增强江苏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六、紧紧围绕“七个更”的目标,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扎扎实实地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到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适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24.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园体制。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优质高中全覆盖,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着力缩小校际、城乡、区域、群体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以师资均衡为突破口解决择校难题,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教育的支持和指导力度。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机制。完善扶贫助学体系,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

  25.完善提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就业能力更加提升、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劳动关系更加和谐。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扶持创业10万人。持续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士兵就业工作。实施专项就业帮扶举措,妥善解决结构调整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和创业氛围“五位一体”新机制,形成劳动者勇于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政府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立足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和监察仲裁体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两大体系,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多元化服务。

  26.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以促进共同富裕为鲜明导向,坚持富民增收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协调、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再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重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持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完善工资支付预警办法,切实解决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问题。鼓励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化,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经营性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转移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坚持精准扶贫,对尚未脱贫的低收入农户进行全面排查,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进一步强化“三落实”措施,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实行兜底,确保2015年消除4000元以下贫困现象,做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扎实推进重点片区扶贫开发。围绕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认真谋划“十三五”扶贫开发的新思路新举措,创新扶贫机制,推动制度化扶贫,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基础。

  2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兜底保障无缝衔接、困难群体帮扶有力、保障待遇合理增长、财政保障形成机制、经办服务高效便捷,统筹城乡的更可靠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重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群参保,确保法定参保对象应保尽保。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差距。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综合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健全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积极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大对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力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努力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28.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抓住我省列入全国省级医改试点的契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构建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着力构建现代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药品监管,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着力构建现代医疗卫生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制售假劣药品与医疗器械等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29.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符合发展阶段特征的住房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强化政府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主体责任。改进保障方式,优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逐步从补“砖头”向补“人头”转变。探索试点公共租赁住房租售转换、产权共有机制,满足群众差别化保障需求。持续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鼓励利用存量商品房作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和保障房。

  30.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用法治精神提升治理内涵,用法律制度规范治理行为,不断提升平安江苏建设水平。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加快推进“政社互动”,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多元共治良好格局。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强化重大事项决策前风险评估、实施中风险管控和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坚持依靠基层依法依规协调和处理群众诉求,坚持带着感情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大力推行阳光信访,严格信访事项首问首办责任制,全面推行依法逐级走访制度和诉访分离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注重从群众信访事项中发掘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党委、政府更好掌握社会动态、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加快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充实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力量,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平安江苏建设,建立和完善专群结合、以专带群的创建工作体系。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31.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注重预防、着力治本,有效控制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发生,杜绝特别重大事故,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制度、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诚信报告和公示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实行安全生产巡查、督查、暗查制度,严格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加强安全生产事故深度调查,依法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坚决惩治重特大安全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

  七、以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加注重管党治党的系统性、整体性,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各个方面,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交出令中央、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32.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首要位置。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补好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制定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有关规定的实施意见,对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作出具体规定。

  33.把“管理要全面、标准要严格、环节要衔接、措施要配套、责任要分明”的要求落实到从严管理干部工作中。制定实施关于落实“五个要”的若干规定。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推进管理对象全覆盖,实现关键岗位重点管理、年轻干部及早管理、各类干部统筹管理、退(离)休干部加强管理。严格管理标准,突出先进性和示范性,严明政治纪律、严抓履职尽责、严格作风要求、严守廉政准则。用全局的观念、统筹的方法、联动的措施,把日常管理和关键时刻管理贯通起来,上级管理和班子管理、自身管理结合起来,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注重措施配套协调,强化干部教育引导,严格干部用权制度约束,建立干部管理信息集成系统,深化实施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五项规定,健全干部正向激励机制。明晰责任界限,制定责任清单,建立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职能部门具体落实的干部管理责任体系。制定实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工作办法》,加强对领导班子日常运行情况的了解,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34.把“好干部”标准落实到选人用人全过程。全面贯彻20字好干部标准,坚持出以公心选人用人,下深功夫了解和识别干部,严把用人标准关、识别考察关、选人用人关、培养锻炼关。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制定关于贯彻《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工作,着力强化对干部“德”的考察和运用。全面实施拟提拔考察对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制度,全面实行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纪实审核把关制度。加大选人用人工作巡视和检查力度,对选人用人工作进行重点巡视,必要时开展专项巡视。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肃查处“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超编制配备干部、干部档案弄虚作假等问题,严格执行《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五项规定》,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为好干部成长打开广阔成长空间。

  35.把“四个不”的刚性要求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统一领导、直接主抓、全面落实的主体责任,每年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履行主体责任情况。各级纪委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每年初向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报告监督责任情况。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强纪律教育,从严监督执纪。保持严惩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建立健全问题线索汇集梳理、集中排查和定期评估制度,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处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加大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查处力度。规范市、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分工,强化对一把手的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依纪依法、有效协同的查办腐败案件工作机制,完善防逃追逃工作协调机制。继续抓好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推动整改成果制度化。发挥巡视监督“利剑”作用,围绕“一个中心”、聚焦“四个着力”,坚持常规巡视与专项巡视相结合,推进巡视全覆盖,实行巡视组长“一次一授权”,加强巡视报告和反馈意见审核,认真开展“回头看”。积极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深化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进一步厘清职能、创新方法、攥紧拳头。每年初由省委常委带队,对各地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36.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落实中央21项、省委18项专项整治任务。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继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就落实规定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的及时进行专项整治。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整治“为官不为”作为整改的重要内容,加大“庸、懒、散、浮、拖”治理力度,奖勤罚懒,严肃查处失职渎职干部。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滚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37.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制度在管党治党中的作用。认真做好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规划和计划编制工作,着力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向更加注重统筹、精细化立制、更加注重程序、强化刚性约束、提升服务效能转变。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机衔接起来,进一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政治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廉洁政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具体制度。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良好作风推动工作落实

  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提高能力水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见到实效、创造特色、走在前列。

  38.刻苦读书学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新的任务,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学、敏于思,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39.深入研究谋划。着力提升目标追求,把江苏发展放到更大的坐标系中考量,深化研究、细化部署,查找差距、明确方向,以更高目标追求引领新的实践。进一步深化工作部署,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谋划部署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拿出推进计划。积极探索发展新路,紧扣总书记交给江苏的时代命题,率先探索实践,切实肩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任。

  40.着力改革创新。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江苏要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的要求,逐条逐项抓好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问题。鼓励各地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点任务,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培育成功案例。

  41.强化法治保障。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法治建设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加强地方立法,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建设法治江苏。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42.加强督促检查。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工作要求和任务,一项一项细化分解,一条一条抓好落实。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的工作指导,掌握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督查,确保每年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3.弘扬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精神,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强化敢于担当的意识,增强攻坚克难的锐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以钉钉子的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勇于攻坚克难,干在实处、务求实效。

  全省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积极投身“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伟大实践,同心同德推动发展,凝心聚力抓好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而不懈奋斗。